微信收费

科技资讯    2013-04-12 20:15  

关于微信收费的说法最近一段时日盛嚣尘上,国内媒体《证券市场周刊》更是援引“一位接近工信部决策层的知情人士”的说法,微信收费大局已定。不过,这则消息信源只有一个且比较含糊,严格意义上不能轻信。

抗辩微信不能收费的真正理由在于“网络中立原则”。根据这一原则,不能因为微信用户多就要对其实行价格歧视政策。但网络中立原则即便在美国也有一定的争议性,何况在中国,被正式援引以做政策动因的可能性极低。另外一个理由是不能重复收费,因为用户已经支付了流量费用。这个理由的成立性比较大。

微信收费这四个字其实失之简单,因为它并不能清楚地表达究竟是谁向谁收费。目前来看,似乎有这样三个可能:腾讯向用户直接收费,运营商向用户收费,运营商向腾讯收费。

第一个可能,由于腾讯已经公开表态“基础服务绝不收费”,故而被排除。微信上的增值服务会收取费用,本来就没什么好惊讶的。但点对点通讯这项基础功能,腾讯已经言之凿凿:我们不会收费。

第二个可能,运营商向用户收费,这个比较复杂,因为牵涉到三家运营商。

中移动最为积极。道理有三条:

一是负载太大,微信有号称3亿的用户,宣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今年年初。按照它的网络效应所引发的膨胀速度,很有可能现在已经逼近甚至超过了4亿。微信是一个号称“永远在线”的app,用户一般情况下不会退出(驻留后台运行),对网络资源消耗很大。加之中移动的2G网络和技术上不太成熟的3G网络,使得它苦不堪言。

二是网间结算费用。中国几乎所有的网站都在使用中电信和中联通的机房,中移动旗下铁通的市场份额只有10%。自手机发起的访问链接最终将指向中电信和中联通的领域。根据中移动财报,2011年和12年这块费用为235亿和251亿人民币——相对中移动体量而言,不算太大,增幅也不高,但的确是博弈中的一枚筹码。

三是市场普遍认识到,微信业务对既有的通话和短信业务的冲击,尤其是国内长途、国际长途和漫游。免费的微信将大幅冲击这块过去的高额利润阵地。

中联通和中电信之所以不那么积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持有的3G网络是比较成熟的,负载不至于到了中移动的那个水平,网间结算上也是资金流入方而非支出方,但短信和通话业务也同样受到冲击,故而属于骑墙派也就不奇怪了。

问题在于,如果中移动动手向用户收费,中联通和中电信很有可能利用“免费”(或者是套餐中赠送)的方式吸引用户转网,这不是中移动乐意见到的。这里面会存在多家博弈的情况下,中移动投鼠忌器。

即便这个可能性最终成立,我的判断是,运营商们会用流量套餐的方式予以解决,以免让用户端产生过多的支出。

第三个可能,运营商向腾讯收费概率最大。但这种收费并不是机械的按条或流量收费,很有可能是“弯道妥协”的方式,腾讯向中移动做出某种妥协或补贴,以帮助中移动部分解决负载和网间结算上的问题。具体操作手法也很简单,比如更多地租用中国移动的IDC,或是在自有机房里租用光纤内网三通,来保证本地运营商用户不用跨网网,网间流量占比下降。

微信收费会不会引起4G牌照发放加速?这其实是我认为中移动如此积极的最重要的出发点:负载过大,那就上马4G来解决这个问题好了。

不过,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问题了,而是一个政策平衡问题。中国4G的正式上马,恐怕还有待时日。

整体来说,中国政府在配备资源的时候,出发点并不是最优配备,而是最平衡配备。当年刚刚开始3G业务时,中移动以它最大的优势却接了一个最不成熟的TD,道理就在于要让中电信和中联通能够发展起来。

根据今年1月的运营数字,中联通3G用户数刚过8千万,中电信则刚过7000万,和中移动9000万的数字保持在同一水平。但如果说到总用户数字,中联通和中电信的区区2.5亿和1.6亿,加起来都不足以对抗中移动的7.15亿。两家后发的运营商,脚跟还未站稳,就要上4G,不符合整体上“最平衡配备”的政策导向。

中移动用微信说事,试图让4G加快进度,但也很清楚的一点是,未必能够见效,退一步,能够用某种方式来补贴自己,也算没有白忙活一场。

腾讯在被迫向运营商提供补贴之后,会回过头来让微信产生一些商业收入,我个人认为,最有可能的方向就是基于微信的游戏,这可能对微信目前的生态圈造成一定的影响。

—— 纽约时报中文网 专栏供稿 ——

说明:也许出于某种考虑,此文在纽时中文网上,改动极大,貌似是两篇文章,呵呵。此文写作于4月4日。后续发展已经有两点证实文中判断。其一为微信游戏出现,其二为腾讯微信团队就信令问题从比较强硬的立场转变为合作姿态。

在线留言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