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计算是如何演化的: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

科技资讯    2009-08-31 10:57  

  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的项目总监朱近之记得很清楚,2006年12月26日,一个冬日,她随着IBM公司的董事长兼CEO彭明盛,拜访了Google的CEO施密特和十几名工程师。那会,她还在IBM全球高性能解决方案团队工作。

  “当时他们提到,硅谷的IT公司都有一个痛点,就是数据中心已经大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,难以负载,怎么解决?他们在白板上写写画画,讨论到了云计算。其实‘云’的词很早就有了,不过是学院派的讨论,那时你Google一下,搜不到几条。”朱近之说。

  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的,正是Google公司27岁的高级软件工程师克里斯托夫·比希利亚和他的同事。为了让搜索引擎检索答案或指令的速度变得更快,Google的工程师尝试将计算机形成集群,进而能更快地处理浩如烟海的数据,2006年内,Google内部将这种集群称为“云”。

  Google工程师们遇到的问题是,如何大幅度提高数据处理速度,让“云”能够超越任何小规模的计算机集群。比希利亚想到的方法是,让大多数美国高校都介入到Google云的开发中。那么,它就会像雪球一样,越滚越大。

  Google的项目,随即受到高校的追捧。

  这不难理解,毕竟,当时的世界,已经开始不堪海量数据的重负。

  你眼睁睁地看着你的电脑硬盘,从100M,升到了10G,50G,100G,现在,你需要更大的移动硬盘,譬如1TB甚至更多。可想而知,企业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则更高。当你发现有一种解决方案或许可以缓解这种压力,你又怎能不趋之若鹜?

  彭明盛也禁不住好奇。比希利亚们的讲述,随即令彭明盛与施密特决定在“云”上的合作,首先从教育领域开始。

  此后不久,许多公司宣称他们已经或者正在实践“云计算”,开始做起“云端”买卖。其中典型的有:亚马逊和Salesforce公司。

  2008年,亚马逊的CEO杰夫·贝佐斯表明:亚马逊提供“云式服务”。事实上,早在此之前,亚马逊就出租其富余的计算能力,以此获得收入。只是当时,没有人称之为“云服务”。

  较之贝佐斯的无心插柳,Salesforce的创始人贝尼奥夫,或许可以视为“云”的先行者。早在1999年,贝尼奥夫就大声宣布自己要成为“软件终结者”。尽管他在软件行业工作了整整25年,还是中学生的时候,就为苹果编写过一个游戏系统,还卖了个好价钱。在他的办公室,禁烟标志 “No Smoking”变成了“No Software”(禁止软件),一个红圈加斜杠。公司的电话号码是1-800-NoSoftware。

  Salesforce以“即买即用”的服务模式,颠覆了传统软件销售方法论。你不需要通过购买软件许可证,安装、实施,才可以建立起你的CRM系统。你只需要一个账户,就可以像访问网页一样,访问你在Salesforce上运行的CRM系统。

  准确地说,这是SAAS,而非“云”。不过要保证Salesforce能够持续地、稳定地为遍布全球的客户提供在线的CRM服务,Salesforce需要的则是规模庞大的,运行稳定的后台。换言之,Salesforce有且必须有自己的“云”。因此,在“云”概念出来之后,Salesforce迅速宣称自己是第一家提供云产品的公司。

  再往后,像IBM、HP等传统IT软硬件巨头,则开始销售“云产品”——并非说他们开发出某种单机具有“云计算”的能力,而是他们开始帮一些机构或者公司搭建云计算,通过这种方式销售传统的软硬件,当然产品是会有些微调。

  而如今,只要你想的出名字的IT大小公司,无一不腾“云”。

在线留言

我要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