乱序执行的原理——减轻数据灾难的影响

  处理器基本上会按照程序中书写的机器指令的顺序执行。按照书写顺序执行称为按序执行(In-Order )。按照书写顺序执行时,如果从内存读取数据的加载指令、除法运算指令等延迟(等待结果的时间)较长的指令后面紧跟着使用该指令结果的指令,就会陷入长时间的等待。尽管这种情况无可奈何,但有时,再下一条指令并不依赖于前面那条延迟较长的指令,只要有了操作数就能执行。

  此时可以打乱机器指令的顺序,就算指令位于后边,只要可以执行,就先执行,这就是乱序执行(Out-of-Order)。

  乱序执行时,由于数据依赖性而无法立即执行的指令会被延后,因此可以减轻数据灾难的影响。

  保留站

  乱序执行采用了如图1 所示的保留站(Reservation Station )这种类似于接待室的设施。

  图1 使用保留站乱序执行

  解码单元解码后的指令不是直接送到流水线,而是根据各自的指令种类,将解码后的指令送往各自的保留站中保存下来。如果操作数位于寄存器中,就把操作数从寄存器中读出来,和指令一起放入保留站。相反,如果操作数还在由前面的指令进行计算,那么就把那条指令的识别信息保存下来。

  然后,保留站把操作数齐备、可执行的指令依次送到流水线进行运算。即使指令位于前面,如果操作数没准备好,也不能开始执行,所以保留站中的指令执行顺序与程序不一致(乱序)。另外,保留站会监视执行流水线输出的结果,如果产生的结果正好是等待中的指令的操作数,就将其读入,这样操作数齐备后,等待中的指令就可以执行了。

  此外,图1 给每种指令都设置了保留站,而有的处理器用一个保留站控制所有流水线。

  反向依赖的问题

  乱序执行在等待时间内完成其他工作,能提高效率,但也会产生问题。例如下面这段程序。

  LD r1,[a]; ←将内存的变量a 读入到寄存器r1(加载)

  ADD r2,r1,r5; ←r1与r5相加,保存到r2

  SUB r1,r5,r4; ←r5减去 r4,保存到 r1

  执行这类程序时,开头的加载指令缓存未命中时,将变量a 读取到r1 就需要很长时间。而下一条ADD指令要使用r1 的值作为操作数,所以在加载指令完成之前,ADD指令无法执行。

  但是,再下一条SUB 指令的操作数r4 和r5 的值已经求出了,利用乱序执行,无须等待前面的LD 指令、ADD指令就可以执行,但ADD指令的操作数r1 正好是后面SUB 指令保存结果的位置,因此存在反向依赖(Anti-dependency )。如图2 所示,如果在 ADD指令之前执行SUB 指令,那么 ADD指令的操作数r1 就不再是 LD指令的结果,而变成了SUB 指令的结果,导致r2 的内容发生变化。另外,LD 指令将结果保存到r1 的行为也要比SUB 指令将结果保存到r1 的行为晚,因此后面r1 的值也会因乱序执行而变化。

  图2 反向依赖的问题:在ADD指令之前执行SUB 指令时的情况

  因此,存在反向依赖时,调整指令的执行顺序,会导致无法得到正确结果。

  重命名——消除反向依赖

  为了避免反向依赖的问题,乱序执行时要进行重命名(Rename)处理。

  重命名处理将程序中记载的寄存器编号(称为“逻辑寄存器”)对应到物理寄存器编号上。各指令写入结果的逻辑寄存器一定要分配到空闲的物理寄存器上。

  LD p11,[a]; ←将内存的变量读入寄存器p11 (r1)

  ADD p12,p11,r5; ←p11 (r1)与 r5相加,保存到p12 (r2)

  SUB p13,r5,r4; ←r5减去 r4,保存到 p13 (r1)

  这样,如图3 所示,LD指令要将结果保存到r1 ,而实际上被重命名,结果保存到了物理寄存器p11。解码下一条 ADD指令时,对应表中记载了 r1 = p11 ,因此将使用 r1 的部分改变为使用p11。此外,存放 ADD指令结果的r2 寄存器对应到空闲物理寄存器p12。而SUB 指令的结果也要保存到r1 ,此时要将r1对应到空闲的物理寄存器p13 上。

  这样,尽管逻辑寄存器都是r1 ,但保存LD指令结果和SUB指令结果的实际物理寄存器编号并不相同,因此即使SUB 指令比LD指令早完成,也不会发生任何问题。这种处理叫做寄存器重命名。

  图3 反向依赖问题:重命名后的情况

  寄存器重命名的原理

  为了实现寄存器重命名,乱序执行处理器要拥有物理寄存器池,以及逻辑寄存器和物理寄存器的对应表,指令解码时分配空闲物理寄存器,并把对应关系记录到表中。而且,指令解码时要查找对应表,将后续指令的操作数使用的逻辑寄存器转换成物理寄存器。指令执行结束时,还要回收不用的物理寄存器,将其放回空闲物理寄存器池中。

  此外,如果加载指令后面紧跟着另一条加载指令,在顺序执行的情况下,理论上也不是不能进行流水线处理,但实际上,资源调度很困难,因此都是等待前一条加载指令完成后再执行下一条加载指令。那么,在乱序执行的情况下,只要能确定后面的加载指令的地址,就能在前一条加载指令完成后,继续执行后面的加载指令。

  如图4 所示,乱序执行时,第 1 次内存访问和最后一次内存访问的处理大部分是重叠着并行执行的,因此与顺序执行相比,平均内存访问等待时间更短,与并行执行的内存访问指令数量成反比。

  当然,为了实现多个内存访问重叠执行,内存访问指令的处理单元必须支持流水线执行。

  图4 通过乱序执行并行执行多条加载指令

  保证正确的中断

  但是,乱序执行改变指令顺序后,还有可能产生问题。

  LD r1,[a]; ←将内存的变量a 读入到寄存器r1(加载)

  ADD r2,r1,r5; ←r1与r5相加,保存到r2

  SUB r3,r3,r4; ←r3减去 r4,保存到 r3

  上述例子中,LD指令要访问的变量a 的内存地址会发生页面管理设施的TLB 未命中,进一步查找内存上的页表,如果内存地址位于未分配给该程序的页上时,就无法执行LD指令。

  此时,处理器会发生非法访问异常并通知操作系统。然后操作系统会执行必要的异常处理,例如为该页分配物理内存等,并重新执行程序中的 LD指令。如果这里先把SUB 指令执行完,并将结果写入 r3 寄存器,那么再次从LD 指令开始执行时,SUB 指令就会被执行两次,从r3 中减去两次r4 的值,导致r3 值发生错误。

  但是,如果像下面这样重命名的话:

  LD p11,[a]; ←将内存的变量a 读入寄存器 p11 (r1)

  ADD p12,p11,r5; ←p11 (r1)与 r5相加,保存到p12 (r2)

  SUB p13,r3,r4; ←r3减去 r4,保存到 p13 (r3)

  那么如图5 所示,发生异常时,就把保存LD 指令和后面的指令结果的p11、p12 、p13 与逻辑寄存器的对应关系表恢复至LD指令执行之前的状态,就像这些指令没执行过一样。

  图5 异常发生时恢复处理器的状态

  重命名的主要目的是消除反向依赖,增加恢复功能后,还能取消执行过的指令,正确实现中断。

  总之,重命名机制能解决反向依赖的问题,异常发生时也能保证和顺序执行同样的状态,因此乱序执行对程序完全没有影响。

  文/Hisa Ando

  本文节选自《支撑处理器的技术——永无止境地追求速度的世界》一书,本书由Hisa Ando(安藤桐)著,李剑译,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。

类别:服务器技术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作者:HDUT  日期:2013-01-08 09:15

上一条:HTTP错误代码大全
下一条:全站HTTPS来了!有何优势、与HTTP有何不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