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的十几年,有三家中国企业,很能代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:新浪、百度和开心网。新浪代表着最原始的互联网应用——信息发布;当互联网信息处于海量状态时,信息搜索成为了必然——百度诞生了;再到后来,互联网的重心不断下沉,一直下沉到个人单元时,互联网就迎来第三次大浪潮——信息交互,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,开心网就属此类,当然也包括目前热得发烫的微博。
纵观中国当下的电子商务,其尚处于互联网应用的第一阶段:信息发布。无论是淘宝、当当,还是凡客,充其量只是把实体的货架,搬到了网上而已,做的还是买进卖出的生意。购物搜索一直被看好,但也一直处于乱世: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,和最大的电子商务淘宝相互屏蔽,网易有道搜索雷声大雨点小,淘宝联手搜狗,但无奈搜狗市场份额实在太小,Google倒是有购物搜索,但生意人扯上政治不是什么好事情。
再接下去,让我们看得稍微远一点,电子商务的交易额,想从现在占国民消费品零售总额1%,上升到10%、20%,那么就必须思考,如何解决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互问题。电子商务未来的钥匙,在消费者手上,这是毋庸置疑的常识。
个性化
想象一下,未来的电子商务网站,有可能是这样的:不同地域的消费者,其登陆网站时,看到的网站信息是不一样的;新会员和老会员,看到的网站信息是不一样的;有过咨询历史的会员,和有过投诉历史的会员,看到的网站信息是不一样的;即使是购买过同样商品的两个消费者,由于其性别的不同,看到的网站信息也应该是不一样的,这就是个性化。
当电子商务的重心,从货架下沉到消费者时,个性化是其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。个性化,就是要从现在以企业为中心的,信息单向发布模式,改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,信息回环交互发布——消费者自己决定着网站的显示内容,消费者自己把自己,从海量商品信息中解放出来。
要实现个性化,需要做三件事情:消费者数据建模,一对一,信息匹配。
到今天为止,无论是实体品牌,还是电子商务品牌,对消费者行为的量化管理,还基本停留在“RFM模型”——即购买迄今、购买频次、购买贡献。这种数据库模型,过分强调了消费者的行为结果,而忽视了消费者的行为过程。假设,AB两个消费者都在30天前,买了同一款商品,按照REM模型,这两个消费者应该属于同一类型;但如果,A消费者体验完美,而B消费者却因为某些原因,有过1次投诉,那么这两个消费者,就应该被编入不同的两个族群;如果,A在此后的30天时间里,没有再回访网站,而B却有过3次访问记录,显而易见,这又是两个不同族群……尽可能的细化消费者的行为记录,并以此为坐标,对消费者进行多维度定义,是电子商务实施个性化战略的基础(在下期专栏中,我会详细介绍这种全新的数据库模型)。
一旦消费者被高度细分建模后,当他再次访问网站时,系统会自动对他的数据库科目进行扫描,并根据优先等级,触发后台的信息发布模块,从而确保这个消费者所接收到的信息,是和他最匹配的信息。还是以上面的AB消费者为例,尽管购买历史相同,但因为人口统计学属性和接触历史的不同,最后系统可能会对A发出碑推荐的鼓励,以及C类产品的推荐,而对B进行了情绪安抚,和D类产品的优惠折扣。这就是完美的个性化。
我们可喜的看到,目前,诸如卓越之类的电子商务网站,已经开始在尝试个性化的信息控制。譬如根据购买历史和浏览历史,进行个性化的产品推荐,包括大家普遍使用的“买了还买了,看了还看了”的关联推荐。但由于缺乏对“人口统计学特征”和“消费者与网站之间的接触历史”,等多维度的数据建模和分析,目前的个性化,还无法真正实现“一对一”和“信息匹配”。举个最浅显的纰漏:一个广东的男性,和一个北京的女性,在买了《杜拉拉升职记》后,就不应该得到相同的“买了还买了”关联推荐。
还是应该值得高兴,毕竟已经有人迈出了第一步。
人机交流
想象一下,未来的电子商务网站,有可能是这样的:当你在几件同类商品之间,犹豫不决的时候,系统会实时给到你专业的选购建议;当你在某款商品面前摇摆不定时,系统会实时揣测你的顾虑,进而强化承诺,以鼓励你做出购买的决策;当你经常光顾,却一直没有发生购买行为,系统会来征询你的需求,并做出相对精确的商品推荐,甚至是个性化的产品定制;当你在线提交咨询或者投诉内容时,系统会提供7*24全天候服务,而且回答准确得体。
电子商务帮助企业,把遥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,拉到了你的产品面前,但我们也知道,人是不习惯和冷冰冰的机器做生意的。
在传统零售终端,导购员会观察消费者的行为:他的目光停留在哪些产品上面?他拿起了哪些产品?他询问了哪些问题?并以此为判断依据,开展针对性的销售话术。
在电子商务,消费者的行为有两类,一类是浏览行为,即消费者看了哪些产品、看了产品的哪些信息、停留了多少时间等等,另一类是交互行为,譬如咨询投诉、参与调查等等。“人机交流”就是要实时抓取消费者的行为,并以此为依据,做出有倾向性的反应。
让消费者觉得在和人做生意,而不是和机器做生意,这就是人机交流的目的。
仿真体验
想象一下,未来的电子商务网站,有可能是这样的:你站在网络摄像机前,“咔嚓”几下,网站上就会生成你的三维全息影像,然后你就可以随意拖曳中意的服装,往你“身上”套了,领子大了?袖子有点紧?腰身太瘦了?一览无余!同样,你也可以来一张客厅的三维全息照片,看看你相中的那款花瓶,到底是放在茶几上好看,还是放在电视柜上合适,看好了再买!
毫无疑问,产品体验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门槛,看得见摸不着,心里发怵,怕有色差、怕不合身、怕货不对板。尽管许多电子商务都在尝试开箱验货、开箱试穿、无理由退换货,希望能打消消费者的购买顾虑,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。因为消费者真正害怕的不是买错,而是买错后的麻烦,联系客服麻烦、退货麻烦、换货麻烦、退款麻烦等等。
仿真体验不是技术秀,它的出现将有助于打消消费者的顾虑,让消费者找到最合适他的产品,提高会员的满意度,进而帮助企业降低售后成本。
购物社交
想象一下,未来的电子商务网站,还可能是这样的:当你在网站上看中某款商品时,你可以在线邀请你的好友,一起到这个网站来参谋参谋,你的好友们可以看到你的试穿影像,七嘴八舌点评一番,甚至她们也可以选上一款试穿一下,大家相互比较,谁穿着正合身,谁又更合适哪一款。而所有的这些行为,都可以在网站的当前页面实现,不需要再通过第三方即时通讯软件。
网络购物和实体购物最大的区别在于,实体购物是一次社交行为,或者三五知己,或者二人世界,重在逛而不在买;而网络购物却是一场实打实的消费行为,选产品、比价格、看评论、估质量,还得时刻提防着卖家使诈。目前的电子商务,习惯于把消费看成是一次简单的,个体和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,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交性。为什么宜家允许消费者在它的店里面随便坐、随便躺、随便玩?就是为了让你放松下来,卸下提防心,人放松,钱包自然也就放松了。
类别:电子商务 来源:互联网 作者:佚名 日期:2011-05-12 11:33
上一条:自建物流别成“鬼打墙”
下一条:支付宝之所以牛逼的原因:看内部架构剖析